時間:2023-11-15 16:03 來源:中新網 閱讀量:5261
糖尿病患者年輕化趨勢明顯,不合理飲食、長期壓力大以及睡眠不足等都可能增加患病風險
40歲后不妨每年檢測空腹血糖
今天是聯合國糖尿病日。2型糖尿病在過去被視為“老年病”,然而現在很多二三十歲年輕人也患病了。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分泌科主任李小英教授說,糖尿病是遺傳和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年輕人不健康的生活飲食習慣和工作生活上的壓力增大,是導致糖尿病年輕化的主要誘因。更可怕的是,糖尿病有100多種并發癥,而它可能就潛伏在你身邊你卻渾然不知。
可以導致百余種并發癥
“一個20歲的男青年確診了2型糖尿病,體重250多斤。追問發現,男青年喜歡喝碳酸飲料,吃漢堡、炸雞等食品。”李小英表示,年輕人飲食不規律,偏愛高熱量食物,渴了就喝碳酸飲料,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導致了脂肪在體內的堆積。
近年來,糖尿病患者的年輕化非常明顯,來就診的病人中不乏學生。糖尿病本身不一定對人體造成嚴重傷害,但其并發癥高達100多種,是目前已知并發癥最多的疾病之一。血管病變是常見的并發癥,大中小血管、動脈、毛細血管和靜脈均可累及,而且會并發許多臟器病變,如心血管、腎、眼底、視網膜等,嚴重時可導致失明、截肢。
“有一位患者是看眼病的時候查出來了糖尿病。”李小英接診過一名35歲男性糖尿病患者,今年以來,他時常出現視物模糊的癥狀,到醫院眼科檢查后,雙眼視力僅剩0.2,眼底已病變,這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典型表現。經檢查,其空腹血糖超標近3倍,是一名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比較常見的并發癥,也是導致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由于早期癥狀不明顯,患者容易忽視,等出現視物模糊、眼前有黑影飄動、視物變形等癥狀,病情往往已比較嚴重。”李小英說。大約三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同時患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患者應該定期進行眼底檢查。
“三多一少”和“藥不能停”
“糖尿病初期患者血糖升高并不會引起明顯不適的癥狀,只能通過采血檢查的方式診斷,給糖尿病患者的早期發現帶來一定難度,”李小英說,“確診后,用藥的復雜性又讓很多患者依從性不佳,導致血糖控制不好。”
糖尿病早期會出現哪些癥狀?可以簡稱為“三多一少”。“三多”即多飲、多食、多尿,“一少”則是體重下降。比如在一到三個月內突然下降10斤,一定要警惕,去醫院檢查血糖。服用藥物控糖的過程中,有些患者自作主張,隨意變動服藥時間和劑量,從而引起血糖波動;還有患者在用藥治療一段時間后,發現血糖下降甚至達到正常水平,他們錯誤地認為這是治愈的表現,于是在沒有醫囑的情況下,就隨意減少了用藥量甚至是停止用藥。“糖尿病是一種終身性疾病,絕大部分糖尿病目前尚不可能根治,必須長期堅持服藥。血糖正常是治療的結果,臨床一直都在強調用藥依從性。”李小英說。
為什么有人得糖尿病后可以實現“逆轉”呢?李小英說,并非所有患者都可逆轉,一般來說,年輕患者處于2型糖尿病早期,體內C肽水平正常或偏高,不存在胰島細胞抗體,才具備逆轉的條件。而更多患者則必須與糖尿病相伴終生,營養治療、運動治療、藥物治療、健康教育和血糖監測是五項綜合治療措施。
改變生活方式很重要
“針對糖尿病,不少人還是有一定的認識誤區。”李小英說,有人認為,糖尿病主要是吃糖或者甜食太多造成的,這種說法不全面。糖尿病與吃糖并無直接關系,但吃糖或甜食多會導致肥胖,肥胖與糖尿病發病息息相關。高熱量和結構不合理的飲食也會導致肥胖。此時,胰島素抵抗會加重,進而導致2型糖尿病的發生。
另外,長期面對壓力時,精神過度緊張,會讓體內內分泌代謝紊亂;睡眠不足也會導致血糖濃度升高,這些都是患病風險增高的原因。此前李小英教授團隊曾發表研究成果顯示,12個月高強度或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計劃對中心性肥胖人群預防糖尿病的發生具有長期的有益作用。李小英指出,肥胖人群和糖尿病患者可在餐后進行運動,每周至少5天,每次30~45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包括快走、騎車、乒乓球、羽毛球、慢跑、游泳等,應占總運動的50%以上。如無禁忌,最好一周進行2次抗阻運動,如啞鈴、俯臥撐、器械類運動等,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
有的肥胖患者借助一些新型藥物來減肥,李小英表示,針對體重超標或者特別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其生活方式干預依從性不高,且體重一直下不來,在醫生的指導下可以使用藥物減肥,必要時配合外科減重手術。當然,并不鼓勵普通人盲目通過藥物來減肥。“打了針、吃了藥,但生活和飲食方式不變,不僅容易反彈,還可能帶來副作用。”李小英說,普通和微胖人群,生活方式干預永遠都是放在首位的。
“去年體檢血糖還好好的,今年怎么就得了糖尿病呢?”李小英說,門診遇到過很多這樣的人。據調查,中國成年人中約三分之一的人都是糖尿病前期,如果這些人不注意,其中6%~10%會患上糖尿病。因此,除了改變生活方式之外,李小英建議健康人群從40歲開始每年應檢測1次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人群建議每半年檢測1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時血糖,這樣才能及時發現糖尿病的征兆,及早采取措施。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