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04-20 20:04 來源:中新網 閱讀量:10448
記者20日獲悉,剛剛發布的《健康保險藍皮書——中國健康保險發展報告(2024)》(簡稱:藍皮書(2024))顯示,整體而言,中國健康保險發展面臨良好機遇,并指出,保險業與慢性病管理產業鏈各方的融合模式仍在初級的探索階段,商業模式尚未形成。
--> |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和上海健康醫學院聯合主辦的“健康保險高質量發展研討會暨第六屆健康保險藍皮書發布會”上,藍皮書“出爐”。據此,國家政策加大支持力度為健康保險發展營造了良好制度環境;2011年以來,中國衛生總費用受到來自人口老齡化、疾病譜變化和醫療服務供給擴張三方面因素的疊加影響,呈現持續增長趨勢,衛生總費用增速平均高出GDP增速2.5個百分點以上,2023年衛生總費用占GDP的比重達到7.2%。但是,在籌資端,政府衛生支出和基本醫療保障支出很難與之同步增長,這打開了健康保險發展空間。
《健康保險藍皮書——中國健康保險發展報告》是上海健康醫學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合作編寫的系列性研究報告,至今連續出版六年,受到了廣泛關注。六年來,上海健康醫學院聯合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通過打造學科跨界合作研究平臺,匯聚了來自政產學研穩定的多專業背景研究隊伍,促進健康保險研究成果轉化應用。藍皮書積極呼應改革發展的核心命題,高度關注優先覆蓋群眾最常用、負擔最重的藥品的多元支付,高度關注健康管理和慢病管理領域的延伸與發展,高度關注數據為支撐的費用報銷和管理準入。
藍皮書指出,從服務民生福祉看,普惠型補充醫療保險(以下簡稱“惠民保”)發展模式初步經受住了時間檢驗。近年來,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支持商業保險機構開發與基本醫療保險相銜接的商業健康保險產品,覆蓋基本醫保不予支付的費用,緩解民眾“因病致貧”問題,成效顯著。以浙江省為例,2023年,浙里惠民保減輕個人負擔率為13.50%。
藍皮書總結了典型惠民保模式的運行機理,指出其以滿足參保人群“平時有預防、生病有保障”需求為主,具備普惠性、政策性、非營利性和市場性四種屬性;實現了市場機制、公益機制與行政機制有機融合和優勢互補,為醫保籌資難題提供了新解法。
藍皮書基于對三明市、天津市等地政策型慢病管理模式的總結提煉,對保險業參與慢性病管理工作提出兩點建議,一是推動公共衛生多元支付體系建設,為慢性病管理提供支付保障;二是發揮資源整合平臺優勢,參與政策型業務經辦,實現優質健康資源的統合與嘗試。
藍皮書分析指出,從產品結構看,健康保險發展面臨結構調整壓力。重大疾病保險依然是中國商業健康保險的主要險種,但其發展面臨渠道困境、儲蓄功能被壽險產品替代、投保人購買方式轉變等帶來的挑戰,發展前景難言樂觀。醫療保險正在迅速崛起,但短期內依然無法撼動重疾險的主力地位。
據悉,長期來看,健康險結構調整能否順利完成,取決于醫療保險業務能否實現高質量發展。藍皮書認為,醫療保險業務發展路徑逐漸清晰,走大眾化和高端化并行發展道路,用不同的機制來滿足消費者不同的需求。走大眾化和普惠化發展道路,應完善社商融合機制,推動普惠型補充醫療保險發展模式成熟定型,明確其政策性保險定位,助力解決基本醫保支付政策范圍之外的大額醫療費用對一般家庭帶來的“因病致貧”問題;走高端化發展道路,則應滿足中高收入階層超過法定醫療保障水平之上的需求。醫保丙類目錄的制訂為高端醫療險帶來長期機遇,但需要DRG/DIP醫保支付政策進行相應調整。(完)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