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11-16 10:02 來源:新華網 閱讀量:10255
“太空種子”育秧前需要用水浸泡至發芽。
工作人員在為“太空種子”育秧工作作準備。
美香93S水稻種子。
原題:搭乘實踐十九號衛星“上天”的8000粒水稻種子開始播種
“太空種子”在三亞“下地”
平整土地、播撒水稻種子……11月15日,在三亞崖州區的一塊試驗田里,搭乘衛星“上天”的8000粒水稻種子開始播種。
小小的種子能飛上太空,得益于今年4月省農業農村廳面向全省廣泛征集搭載種子項目。
“了解消息后,我們第一時間準備項目申請所需的材料。最終,包括紫70、壽鄉1號、美香93S、農恢1號和農紫糯3號等具有獨特遺傳特性和優良農業性狀的6種農樂南繁水稻種子成功入選。”海南農樂南繁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范慶君說,入選的種子搭乘實踐十九號衛星奔赴太空。
10月11日,搭載“太空種子”的實踐十九號衛星順利返回地球,圓滿完成了種質資源空間育種試驗,范慶君和其他的科研人員一起,接回了“上天”的育種材料。
種子上了太空,能有什么變化?
海南大學三亞南繁研究院副研究員龍湍介紹,太空環境具有高真空、微重力、強輻射等特點,航天育種能在相對短的時間內創造出性狀優良的種質資源。而進入太空的種子,經過空間環境的誘變作用,可能會產生變異。
不過,產生什么樣的變異,目前還是一個未知數。
“用肉眼無法分辨,想要知道答案,就得把它們播種下去。”龍湍介紹,經過嚴格的觀察、篩選及播種準備工作后,他們決定盡快將種子播種下地,“我們把材料分為3批,今天播種的是第一批,6個品種都‘下地’了。”
實驗大棚內,工作人員打開放置種子的白色棉布袋,小心翼翼地將種子放置在溫度、濕度穩定的環境中培育。
“等到種子都發芽出苗后,我們還要進行移栽、加代繁育、觀察篩選等工作。”龍湍透露,將依托中國農科院、南京農大、海南大學等科研院校,發揮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優勢,加速航天育種材料的成果轉化和推廣,精心培育出適應性強、產量高、品質優的水稻新品種。
據了解,實踐十九號衛星搭載了海南篩選的50公斤植物種子,涉及水稻、玉米、火龍果、西番蓮等約60個品類,后續,“育種材料”還將陸續在三亞、樂東等地實驗基地進行播種培育。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