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01-20 00:14 來源:金羊網 閱讀量:9979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春煒 通訊員 海宣
圖/通訊員提供
功夫,承載著每個中國人心中的武俠夢。中國功夫揚名世界,而嶺南功夫的發源地究竟在何處?1月16日,在廣州市海珠區西部一座擁有百年歷史的老宅庭院中,一場“嶺南功夫重回發源地”武術展演活動火熱開展,現場拳腳生風,槍棒飛舞,為群眾呈獻了一場“武”與倫比的視覺盛宴。
習武成風 民族英雄鄧世昌幼時習武
此次活動的展演地——鄧世昌紀念館,是民族英雄鄧世昌的家族宗祠。而距離紀念館不足百米的海幢寺,在民間素有“廣東少林寺”的美譽。鄧世昌紀念館的相關負責人介紹,民族英雄鄧世昌出生于此地附近,小時候就在武功巷等地習武。
在鄧世昌紀念館內,一幅壁畫生動描繪著“在習武成風的環境下,鄧世昌自幼習武”的場景。鄧世昌殉國前擔任致遠號管帶,據相關資料,管帶相當于“艦長”一職,在清朝官員體系中屬于武官官位。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鄧世昌的直系后人舉家遷往北方。然而,在廣州的鄧氏后人深受鄧世昌精神的熏陶,并未忘卻先祖的精神。為了救國,不少人選擇“從武”、投身軍隊。其中,廣州的鄧氏后人孫輩中,竟有五人畢業于黃埔軍校。“七七事變”后,更有五男一女參與到抗日的隊伍中。
探尋源流 廣東精武體育會在海幢寺籌辦
從鄧世昌幼時習武的經歷,便能看出清末時期海幢寺一帶習武之風盛行,民間傳說的“廣東少林寺”確實名不虛傳。
民國初年,霍元甲在上海創辦“中國精武體操會”,得到各地武林人士的大力支持。李福林也在海幢寺籌辦廣東精武體育會。1919年4月,廣東精武體育會在廣州海珠戲院正式宣告成立,當時各界名流四千多人到場祝賀,黃飛鴻更是現場表演飛砣絕技。霍元甲次子霍東閣也南下廣州,傳授武術。
據黃飛鴻嫡傳大弟子林世榮《工字伏虎拳》記載,“唯至善禪師逃落粵東廣州河南海幢寺棲身,遂于寺內教授國技。”在廣州海幢寺,洪熙官與門人杏隱、慶叢等人協助至善禪師以“南少林”之名開山門,廣納門徒。
省級非遺項目、洪拳黃飛鴻派傳承人何昭明認為,海幢寺是嶺南功夫的發源的祖庭。不少洪拳研究書籍顯示,洪拳正是從海幢寺起源并傳播開來。
百年回響 嶺南功夫重回發源地
源遠流長的武術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文化基因。其悠久的歷史沉淀、和諧的東方智慧、獨特的拳種技術、跨越時空的傳承以及厚重的古老文化,都是中華民族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產。
洪拳作為南派拳術的代表之一,距今已有三四百年的歷史,是廣東五大名拳之首。以黃飛鴻為題材拍攝的電影、電視劇超過百部。詠春拳的知名度更是頗高,全球詠春武館多達8000余家,詠春拳弟子達2000多萬人,在海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已然成為中國文化的符號之一。
相傳,距離海幢寺數百米的寧隱庵,正是五枚師太創立如今享譽全球的詠春拳之地。詠春拳、洪拳都與海珠區的寧隱庵、海幢寺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可見嶺南武術在海珠區源遠流長、傳承發展有著多方力證。
活動當天,來自廣州、佛山、肇慶、東莞、珠海等地的數十名南派拳術傳承人和武術愛好者齊聚在有著嶺南武術發源傳說的海珠區。在鄧世昌紀念館內,他們紛紛施展看家本領,展演了黃飛鴻派洪拳、順德岑家五行拳、雙手洪拳、乾務洪拳、西江洪拳等功夫。演出現場,行家們精神飽滿,或揮拳弄棍,或舞劍耍刀,或對練切磋。一招一式,既展現出剛勁有力的深厚功底,又透著行云流水般的美感,充分彰顯出武術的獨特魅力與深厚底蘊。
來自海珠區少年宮、鄧世昌紀念小學、北山小學、黃埔小學的學生代表們,通過表演《粵武少年》、龍騰獅舞、“世昌拳”等節目,“武”動青春,讓古老的武術在新時代煥發出別樣的光彩,贏得現場觀眾的陣陣掌聲。
為迎接新春佳節,海珠區書畫藝術研究會的書法家代表們還為現場觀眾潑墨揮春,贈送新春“福”字和春聯,庭院里,一文一武,相得益彰,祥和歡樂的文化大餐,讓鄧世昌紀念館進一步發揮出了群眾“家門口的紅色學堂”的社教功能。
據悉,海珠區正在進一步挖掘相關歷史資料,尋找更多依據,爭取申報相關非遺項目,旨在擦亮嶺南功夫發源地這一招牌,講好嶺南功夫的精彩故事。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