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4-29 00:24 來源:中新網 閱讀量:11226
頭部醫院產科和鄉鎮衛生院產科“冷熱不均”
如何讓育齡人口“有好孕”?
凌晨3時,29歲的雅熙突然感到下腹襲來一股強烈短促的脹痛,暫停幾分鐘后,又一波脹痛襲來。伴隨宮縮逐漸規律,她在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下稱“廣醫三院”)的待產室接受了分娩鎮痛。
隨著生育人口下降、高齡產婦增多,不少業內人士發現更多的孕產婦流向了頭部醫院產科,而基層醫療機構的產科分娩量卻逐年下降。基層產科謀變求生存已“箭在弦上”。
不久前,國家衛生健康委印發《關于加強助產服務管理的通知》,強調公立醫療機構要承擔產科服務兜底責任。作為連續6年出生人口全國第一的生育大省,廣東如何讓育齡人口“孕得優、生得安、育得好”,考驗著每一家公立醫療機構。
產科“一頭冷一頭熱”
去年以來,多地醫院的產科面臨著“冰火兩重天”的現狀——頭部醫院產科人聲鼎沸,鄉鎮衛生院產科卻“靜悄悄”,甚至陸續傳出被關停或合并的消息。
廣州婦產科研究所副所長、廣醫三院產科主任醫師王志堅是一名從事產科工作30余年的專家。那個不舍晝夜的2017年,讓他至今難忘。
2016年1月1日,我國正式實施“全面二孩”政策。廣東在2017年迎來了近40年來的出生人口高峰,當年出生人口151.63萬人,總數躍居全國第二。
那一年,王志堅所在的另一家省級三甲醫院的產科擁有病床63張,而每天等待分娩的產婦有80余人。醫護人員更是焦頭爛額,一刻不敢停歇。
2017年后,廣東出生人口逐年下降。自那時起,海珠區婦幼保健院產科主任潘東娜發現,產科的病床漸漸空了出來。2023年,該醫院的分娩量只有1800多例。
與基層醫院產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和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下稱“廣婦兒”)迎來了分娩量的上升。省婦幼每年的分娩量在1.5萬例至1.7萬例之間,廣婦兒去年的分娩量超過了2.9萬例。
省婦幼院長劉國成用“虹吸效應”解釋這一現象——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各級醫院的產科床位變得寬松,人們更愿意選擇到三甲類專科醫院或綜合醫院進行分娩。
個性化分娩服務需求大
如今,高齡孕產婦比例攀升,產科不得不面對高齡妊娠、孕婦慢性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妊娠等愈加復雜的分娩情況。這對醫院提升產前診斷篩查水平、孕期保健服務、急危重癥孕產婦救治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王志堅發現,孕產婦的助產服務需求已經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尤其是現在的產婦更喜歡住單人單間的一體化產房,“一個產婦出院,另一個產婦立馬住進去,18間VIP病房都是秒光。”
為了改善分娩體驗,各家醫院想了不少“新招數”。從多年前的“一床難求”到如今的“一房難求”,產科正處在個性化分娩服務提升階段,家庭一體化產房、VIP病房、分娩鎮痛、導樂分娩服務等提升分娩體驗的服務項目漸漸流行起來。
近年來,分娩鎮痛受到了產婦們的歡迎。為此,多家醫院安排麻醉醫生24小時輪班,駐扎在產房,為產婦及時提供服務。在省婦幼、廣婦兒和廣醫三院,分娩鎮痛率均達到了85%左右,可滿足產婦無痛分娩需求。
不少醫院還開展了家屬陪伴分娩和導樂分娩服務。廣醫三院分娩室護士長胡靜介紹,導樂師會在待產期、分娩期、產后觀察期給予產婦心理安慰、情感支持和生理幫助,實現舒適分娩和早期新生兒基本保健的照護。
“實際上,從事導樂分娩服務的醫護人員缺口很大,沒辦法滿足每位產婦的需求。”廣婦兒產房護士長顏鳳說,雖然她所在的團隊有300余名助產士,但仍不能滿足產婦日益增長的分娩需求。
提升服務質量
贏得發展主動權
未來,如何升級健康服務,提升產婦分娩體驗,產科資源調整兼顧兩頭,是擺在眾多公立醫療機構面前的一道考題。
“提升服務質量才能贏得發展的主動權。”劉國成說,要不拼量、重提質,增加服務內容,做到讓孕產婦滿意,相信不會因分娩量下降而影響醫院的運行。
如何建設生育友好醫院?劉國成認為,關鍵在于提供以孕產婦為中心的人性化服務,提升診療水平和住院體驗,在產前、產時、產后等不同階段都能為孕產婦提供周到服務。
廣婦兒產科門診主任周艷紅同樣認為,建設生育友好醫院,技術、環境、人文關懷,缺一不可。她說,醫生一定要掌握專業、精湛的產科技術,在關鍵時刻承擔起危重孕產婦的救治工作,同時給孕產婦提供溫馨、舒適的分娩和住院環境,讓她們感受到親人般的關懷。
對于基層醫院產科而言,轉型顯得更為迫切。
“基層產科不會消失,但需要進一步優化。”劉國成認為,婦幼保健機構不能只提供分娩服務,還需承擔保健任務,通過加強不同層級助產機構的溝通銜接,建立起分工合作機制,產婦在上一級醫院生完孩子,可以到基層醫療機構享受保健服務。
通訊員 白恬 張迅愷 周密
李雯 劉元鈴 李玉紅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