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9-02 22:55 來源:中新網 閱讀量:11762
題:百歲院士的“配角”人生
作者 王華 胡瓊珍
教師節將至,剛剛度過百歲生日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鐘世鎮家里很是熱鬧,從全國各地趕來探望的學生絡繹不絕。這位百歲院士不僅引領解剖學踏上與臨床緊密融合的新征程,更獨具慧眼、洞察先機,令數字人技術煥發生機。
作為我國現代臨床解剖學的開拓者、醫學生物力學研究的奠基者、數字人體和數字醫學研究的倡導者,鐘世鎮60歲成為教授,72歲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76歲開啟“數字人”研究計劃,80歲參與載人航天工程項目。看似是“大器晚成”,實則成功絕非偶然。
當年考上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后,命運使然,鐘世鎮最終選擇了解剖學,師從中國著名解剖學家葉鹿鳴教授。鐘世鎮從基本功磨刀子練起,造就了“庖丁解牛”般的動手能力。
在上世紀的動蕩歲月,鐘世鎮一度被關進“牛棚”,即便短暫失去自由,鐘世鎮還是與同事整理出《解剖學技術》,成為后來新版教材主要引用藍本。
1978年秋天,已暫停12年的中國解剖學會議在廣西桂林召開。會上,鐘世鎮拿出親手制作的心血管鑄型標本,精巧細致,連毛細血管網絡都維持著完備的形態,在業內引起轟動。
1979年,鐘世鎮將建設人體標本陳列室提上日程。如今,當年的標本陳列室已經發展為南方醫科大學人體科學館,成為國內最大的生命科學館之一,躋身“亞洲三大人體館”之列。鐘世鎮還創造性地將外科與解剖學結合,開創了現代臨床應用解剖學。
在鐘世鎮的辦公室,珍藏著他與中國首飛太空第一人楊利偉合影,照片背后是一段“航天故事”。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發射成功,中國第一次實現載人航天。鐘世鎮率團隊,在沒有任何參照資料的情況下,設計并制造了可調整角度的跌落平臺、可應對重復沖擊的座椅、跌落釋放機構等,建立了數據采集系統,搭建了返回艙非正常著陸沖擊試驗塔,并嘗試融入“數字人”技術開展試驗。經過兩批次試驗,成功找到解決方案,為中國航天員的天際往返和太空生存提供了堅強保障。
在鐘世鎮的倡導和實踐下,中國的數字人和數字醫學技術進展很快,建立了有血管顯示優勢的大批數字化構件。與此同時,團隊還應用影像三維可視重建以及3D打印技術,令使用高精度人體模型成為可能。
百年歲月鑄經典,百歲人生映華章。如今的鐘世鎮居住在一康養中心,房間整潔利落,桌子上擺放著一臺電腦、一個放大鏡、一盞臺燈和許多專業書籍。鐘世鎮的房間從不擺放鮮花,綠葉植物成為唯一的點綴。這似乎也成為他對自己人生定位的真實寫照,“不做鮮花、甘當綠葉,我只是為外科醫師們當‘配角’而已。”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