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04-07 10:37 來源:中國經濟網 閱讀量:9019
轉移性結直腸癌因對免疫治療反應差被稱為“冷”腫瘤。記者6日從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獲悉,該院郝繼輝教授團隊應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與抗血管生成聯合療法,將“冷”腫瘤轉化為“熱”腫瘤,可將患者中位生存期延長至14.1個月,其中RAS/RAF野生型患者更達23.3個月。該研究為該類腫瘤的個性化精準治療提供了更多選擇。成果于近日發表在國際期刊《自然·通訊》上。
腫瘤內部就像一座城池,“熱”腫瘤城里擠滿了免疫系統的“警察”T細胞,隨時準備消滅癌細胞。而“冷”腫瘤卻像一座“空城”,免疫細胞稀少且難以進入。正因如此,PD-1抑制劑等傳統免疫藥物對其幾乎束手無策。
對此,研究團隊大膽嘗試,將抗血管藥瑞戈非尼與信迪利單抗聯合使用,宛如為“冷”腫瘤安裝了一臺“免疫加熱器”。瑞戈非尼扮演“城市規劃師”的角色,修復畸形血管,為T細胞開辟進城通道;信迪利單抗則解除T細胞的“剎車”,使其能夠全力攻擊癌細胞。
文章第一作者、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副主任醫師劉銳介紹,接受聯合治療的患者中位生存期達到14.1個月,相較單用瑞戈非尼顯著延長。其中,21%患者腫瘤明顯縮小,63%患者病情穩定。
研究還發現,無肝轉移患者中位生存期達19.2個月,遠超肝轉移患者的12.4個月。研究團隊認為,這或許與肝臟對免疫細胞的“過濾”作用有關。“針對肝轉移患者,我們計劃探索局部治療等額外策略以協同聯合療法。此外,代謝通路如甘氨酸代謝對療效的影響也成為我們新的研究方向。”劉銳說。
通過研究,團隊也發現了兩類對該聯合療法更為敏感的人群。其中包括腫瘤周圍CD8+T細胞數量多且距離癌細胞近的患者,以及RAS/RAF基因未突變的患者。后者中位生存期可達23.3個月,遠高于突變患者的12.1個月。
郝繼輝表示,此次研究為MSS型轉移性結直腸癌治療提供了極具潛力的新方案,盡管目前無法完全治愈,但已為這類難治性腸癌的治療帶來了突破性進展。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