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09-13 03:59 來源:中新網 閱讀量:18247
可以大幅改變一個人的情緒、性格、記憶甚至價值觀時,‘我’還是原來的‘我’嗎?改變的邊界在哪里?”“腦機接口和神經成像技術使得‘讀心’成為可能,那我就沒有隱私了”……
記者12日獲悉,在2025心理健康普慈論壇暨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建院九十周年主題活動中,多位專家聚焦腦科學前沿技術倫理領域,并指出,要解決上述疑惑必須做到倫理先行,如:做好知情同意,做好隱私保護等;建立動態監管;推動公眾的參與和教育。專家們指出,總之,要審慎前行,確保技術服務于人類的整體福祉而非相反。
關于中國心理治療的臨床突破與生態共建問題,出席活動的專家特別強調,中國心理治療領域正經歷從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轉型期,臨床與生態建設雙軌并行。在臨床上,認知行為療法、精神分析等主流流派與中國文化深度結合,實現本土化創新;數字心理治療跨越發展,危機干預網絡日趨高效。生態上,形成多層級人才體系,人才隊伍持續壯大。同時,普惠性的心理健康生態正在形成。
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華醫學會精神醫學分會主任委員陸林,中國醫院協會精神病醫院分會主任委員趙敏,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精神科主任、國家精神疾病醫學中心主任王小平,中國醫師協會精神科醫師分會會長王高華,中華預防醫學會精神衛生分會主任委員謝斌,中華醫學會心身醫學分會主任委員袁勇貴,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岳偉華,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黨委書記肖俊杰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副院長張慶娥等專家代表共同簽署倡議,號召全國相關機構和精神衛生服務工作者,在精神衛生資源提質擴容上出實招,在服務效率優化提升上見實效,在全民心理素養培育上求突破。
今年正值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建院九十周年,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汪家芳向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捐贈了一幅融合該院兩個院區景致的山水畫。墨彩流淌間,畫作展現了藝術與醫學、人文的深度融合。
--> |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