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09-18 12:24 來源:中新網 閱讀量:17614
提到消化內鏡,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它作為消化內科醫生的“火眼金睛”,能精準捕捉消化道內部的真實情況,能夠及時發現息肉、腫瘤、早癌、異物等占位性病變,以及獲取組織樣本,判斷病變性質等。而如今,消化內鏡的“本領”遠不止這些,它已經從一個純診斷工具發展成了一個強大的微創治療平臺,可以完成以往許多需要外科手術才能治療的操作。16日,南京明基醫院消化內科主任、主任醫師李庭贊做客揚子名醫團直播間,和網友們分享了消化內鏡在疾病診治方面的獨特優勢。
--> |
保膽取石,腹腔鏡技術顯身手
消化內鏡是消化系統各種內鏡設備的統稱,包括胃鏡、十二指腸鏡、小腸鏡、結腸鏡、膽管鏡等,檢查部位不同,名稱也不同。李庭贊介紹,現在的消化內鏡可以說到了“無孔不入”的水平,除了做診斷,通過消化內鏡設備的引導,相關手術器械幾乎可以到達消化道的任一部位,甚至擴展到了膽、胰等消化腺器官,為患者的治療方案提供了新的選擇。
17歲男孩兒陽陽腹痛持續了數月,原本只是偶爾疼痛,所以家人并未關心,以為是吃壞了肚子,直到最近一次餐后腹痛難忍,家長帶其到家附近的醫院就診,檢查發現陽陽不僅膽囊內布滿了結石,還有部分結石“跑”進了膽總管。抱著“保膽”的期待,一家人慕名來到南京明基醫院找到李庭贊。
陽陽的膽囊功能良好,但膽總管由于結石堵塞,直徑被撐到約1厘米,可以讓內鏡順利通過。經過學科會診討論,李庭贊為其進行內鏡下逆行胰膽管造影,切開十二指腸乳頭,順利取出了全部的膽總管結石。術后第三天,患者就順利出院,避免了外科開腹手術。
“目前還可以通過鏡下直視,再與膽道鏡聯合,最大限度避免了微小結石殘留。膽道鏡的直徑僅有3毫米左右,可以通過膽囊管對膽總管、肝總管進行細致探查,還可以進入膽囊管碎石取石。”李庭贊說,在新一代內鏡、腹腔鏡等裝備的加持下,對于符合微創保膽取石手術適應癥且有強烈保膽意愿的膽囊結石患者,在進行微創保膽取石的同時,還可治療膽囊息肉等病變,并完整保留膽囊和膽囊功能,且術后并發癥少,結石復發率低。
不開刀,治療闌尾炎也可以“超級微創”
以往突發急性闌尾炎,第一反應就是手術切除。隨著內鏡介入微創診療技術的發展,也實現了保闌尾的闌尾炎無創治療。
闌尾位于盲腸,是一條末端為“死胡同”的狹長管道,闌尾炎也多是由于各種原因導致闌尾管腔阻塞所致,比如糞石、異物、食物殘渣等。阻塞發生后,闌尾的黏膜會持續分泌黏液但無法排出,引發細菌感染和化膿,可使患者慢性闌尾炎反復發作,也可能形成膿腫與周圍腸壁及腹腔粘連。“內鏡逆行闌尾炎治療術的術后效果是立竿見影的,有些患者可在麻醉蘇醒后腹痛就消失,且沒有手術疤痕。”李庭贊說。
內鏡下逆行闌尾炎治療是通過結腸鏡到達闌尾開口后,直視下逆行進入闌尾內,運用導絲、導管造影、取石球囊、支架等工具進行沖洗、減壓、取出糞石、引流膿液等操作,從而快速達到降低闌尾腔內壓力、消退局部炎癥的目的,且保留完整闌尾及其功能。李庭贊介紹,這種方式一般適用于各種原因引起的急慢性闌尾炎而未壞死穿孔的患者,比如闌尾糞石梗阻急性闌尾炎、闌尾炎反復發作、闌尾化膿腔內高壓、闌尾腔局部狹窄等。“如果右下腹持續疼痛,務必盡早就醫。闌尾炎治療越早,腸粘連等后遺癥發生概率越低,恢復也就越快。醫生會根據患者不同的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
有“痔”別怕治,內鏡治療更“溫柔”
痔瘡的發病率一直處于高位。傳統外科手術雖然效果好,但創傷大、術后疼痛感明顯、恢復周期長,“嚇住了”不少患者。近年來,消化內鏡醫師已開始規范應用軟式內鏡進行內痔的微創治療,為患者提供了更“溫柔”的治療方案。
前段時間,70多歲的劉爺爺因為便血加重,突然間臉色蒼白、四肢冰涼,暈倒在家中,被家人緊急送往南京明基醫院,很快明確為內痔出血。經充分評估,李庭贊對其進行了內鏡下硬化和套扎治療,手術耗時僅10分鐘左右,術中、術后患者也無痛苦和不適,術后再無便血。“以前就知道有痔瘡,但是他害怕不肯做手術,就一直拖著,沒想到內鏡治療沒讓他受一點苦,真的很滿意!”劉爺爺的兒子感嘆道。
內鏡下治療痔瘡,主要是通過套扎及泡沫硬化劑注射技術,操作靈活、恢復期短、并發癥少,且患者痛苦也大大減少。李庭贊說,有些患者可能在術后會出現一些肛區疼痛或少量出血,一般24小時以后就會明顯好轉。“但對于痔瘡來說,內鏡治療也并非萬能,對于外痔和混合痔,仍需考慮其他治療方法,內痔中的Ⅰ-Ⅲ度是內鏡治療的最佳適應證。”值得一提的是,內鏡下的痔瘡治療,能在患者做腸鏡的過程中‘順便’完成,實現“一箭雙雕”。(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許倩倩)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