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5-15 12:35 來源:金羊網 閱讀量:7344
今年5月12日是我國第十六個全國防災減災日。記者從廣州市減災委員會辦公室、廣州市應急管理局了解到,近年來,廣州深化構建 “大安全、大應急、大減災”新格局,聚焦“防、救、新”三件事,用心用情用力解決群眾身邊和城市高速發展過程中的安全問題,以高質量發展推動落實平安廣州建設。
截至2023年底,廣州市綜合防災減災多項指標、目標名列全省前茅,生產安全事故起數、死亡人數連續22年“雙下降”,在全省安全生產責任制和消防工作考核中連續4年優秀,3年榮獲第一名。
基層減災能力建設三項全省第一
防災減災基礎在預防,功夫在平時。市減災委員會辦公室相關人員介紹,廣州以深入推進國家自然災害防治能力建設重點工程為根本抓手,以防災減災“十四五”規劃為規劃指引,九項重點工程46項任務落地見效,構建了統籌應對各災種、有效覆蓋防災減災救災各環節、全方位全過程多層次的自然災害防治體系。
同時,廣州圓滿完成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查明了全市地質、地震、水旱、氣象、海洋、森林火災等自然災害,房屋建筑、市政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等承災體,各級政府、企業與社會組織、社區與家庭等綜合減災能力以及歷史災害,客觀認識了我市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水平,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依據。全市一個集體和一名個人榮獲“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先進集體、先進個人”榮譽稱號,創造普查“廣州經驗”。
5月11日,廣東省、廣州市舉行2024年全國防災減災日主題宣傳活動,市民爭相與搜救犬互動。
值得一提的是,廣州以示范先行引領創建思路、“五個統一”創建標準、“三位一體”創建模式,標準化推進應急救災物資儲備,構建1+11+31模式救災物資儲備體系,儲備規模、應急保障能力和安全防范能力得到了質的提升。基層減災能力建設三項全省第一——全市208個社區被授予“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榮譽稱號,創建總量全省第一;社區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十個有”建成數量、全市應急避護場所總面積均為全省第一。
重點內澇風險涵隧安裝防暴雨自動攔截系統
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廣州構建防災減災救災責任鏈條體系,提升自然災害防治能力,努力實現防災關口更靠前、減災基礎更牢固、救災機制更靈敏。
據介紹,廣州繃緊防大汛、抗大洪、搶大險、抗強震、救大災這根弦,按照“五個寧可的要求”常備不懈。三防“1+11+44”防御工作方案和“一點一策”預案更加精準,組織修編應急預案3萬多個,開展各類應急演練近10萬場次,全市重點內澇風險涵隧已全部安裝防暴雨自動攔截系統,成功防御至近十年或近二十年同期歷史記載4月份最強降雨過程等多項災害性天氣影響。
不僅如此,廣州突出預防為主、推進關口前移,不斷推進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穩步提質增效。地震監測能力達到1.0級,森防“十二項硬措施”落地見效,“以水滅火”技戰法被應急管理部推廣應用,在冊地質災害隱患點全部落實綜合治理。
此外,廣州圍繞全國防災減災日、國際減災日宣傳節點,以開展防災減災“五進”系列活動擴大現場宣傳,以開展地標建筑主題點亮活動、廣泛投放主題視頻海報提升社會面宣傳,以推廣云平臺、云課堂、吉祥物等多渠道推動線上宣傳。每年平均舉辦線上線下防災減災宣教活動1000余場,營造了全民關注、全民參與防災減災的良好氛圍,社區減災救災真正實現了日常有宣傳、風險廣知曉、災前有預警、災中可避險、受災得救助。
打通應急管理、社會應急動員 “最后一公里”
走進黃埔區長嶺街道和苑東社區,一個三十平方米左右的橙色房屋躍入眼簾,里面陳列著三十多種應急物資,原來這是和苑東社區的微型應急站,這也是廣州市創新安全社區建設工作中的一個縮影。
“廣州以綜合減災建設為抓手,不斷推進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實現軟硬結合,大大提高應急響應效率和處置能力,形成社會應急‘一盤棋’,切實筑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市減災委員會辦公室相關人員表示,廣州聚焦為民主題、堅持社會共治,建成集指揮、值班、會商、監測、調度于一體的現代化應急指揮中心,城鄉安全保障聯勤指揮機制運行更加順暢,省、市、區、鎮街、社區五級應急防災指揮體系直通基層“最后一公里”。
不僅如此,廣州還組織建設各類應急救援隊伍1345支,社會應急力量孵化基地、無人機應急救援中心、專業應急救援力量基地在各類應急指揮救援任務中發揮了中樞和尖兵的作用。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