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07-27 14:24 來源:證券之星 閱讀量:10415
“今年人多了太多了。”參展商黃林向時代財經感慨。
7月26日,AI界“春晚”WAIC拉開序幕。黃林回憶,去年WAIC時,在門口晃悠幾圈,還有買到黃牛票的機會,今年的票提前幾天就售罄了。“閑魚上甚至有人開價2000以上。”他表示。
據官方披露數據,WAIC2025的規模創下了歷屆紀錄,共有3000余項前沿展品集中亮相。其中,有40余款大模型、50余款AI終端產品、60余款智能機器人以及100余款“全球首發”“中國首秀”的重磅新品,場館內有超過150臺人形機器人同臺亮相,是國內人形機器人最大規模的一次集中展示。而在2024年的同一場活動上,有近百個大模型集中展現,18臺人形機器人矩陣亮相。
在展會上,人形機器人幾乎隨處可見。“我們今年重點關注的就是機器人、靈巧手產品,WAIC上基本就代表了國內行業發展的最新趨勢,很適合尋找采購機會。”LG集團旗下IT服務公司LGCNS探展團的的工作人員向時代財經表示。
雖然從數據上看,大模型廠商變少了,但展商張迪感覺,規模似乎沒差太多。這或許是因為,AI更多是以落地應用的形式出現在展臺。“AI應用和機器人相關的參展方明顯都有增多。”他表示。
熱鬧之下,產品的進退或許也暗藏了AI的新方向。
人形機器人更“現實”了
如果說人形機器人在2024年WAIC上已嶄露頭角,那么今年則接近“神仙打架”。
時代財經在7萬㎡的展場不時看到人形機器人在穿梭和作業,不停引來觀眾的圍觀,有的更是直接“炸場”。一邊,智平方的通用智能機器人AlphaBot伴隨著搖滾樂打架子鼓,節奏帶感;另一邊,宇樹科技的機器人擺起了擂臺,兩臺UnitreeG1正在戴著頭套和拳套激烈格斗,拳拳到肉,腳腳生風。
據宇樹科技現場工作人員介紹,UnitreeG1配備了23至43個關節電機,自由度較高,動作靈活性較強,能完成踢腿、打拳等動作,且整體穩定性表現出色。這其中涉及多方面技術的綜合,如硬件上的強度、硬度,電機的實時響應速度,以及格斗時的穩定性和平衡性維持等。
“去年,還不能動,今年能夠走、主動講解、全自主完成基礎的任務,這是巨大的進步了。過幾年帶給你們的變化可能會更震驚。”智元機器人通用業務部總裁王闖在接受時代財經等采訪時談道。
在今年WAIC上,人形機器人在現實場景中的應用被更多地展示。
“我們被詢問得最多的是,有沒有商業化落地。”銀河通用產品合伙人傅強表示,因為人形機器人在今年WAIC上展示的場景已經非常真實,“所見即所得”,所以落地情況成為了關注重點。
在他身后,銀河通用Galbot機器人正在從琳瑯滿目的貨架上精準地取下一瓶飲料,轉身遞到參觀者們面前的桌子上,然后再回到貨架上夾取薯片……
據傅強介紹,銀河通用展臺的最大亮點是自研的端到端具身大模型VLA,在其驅動下,人形機器人已能識別貨架上密集擺放的真實商品,精準判斷每件商品的姿態并完成抓取。從年初至今,該技術已在多個前置倉大規模應用,且已實現商業化。
“今天下午有很多人來咨詢訂單相關事宜。”傅強說道,這些咨詢者來自多個不同的領域,各自的關注點也有所不同,如工業領域的車廠關注零件抓取功能,零售領域的企業則關注無人售賣場景中,機器人替代人工分揀的可行性等。
“我們被詢問較多的應用場景是零件上下料、裝配、檢測等。”里工機器人相關負責人告訴時代財經,傳統廠房的許多工位之間間隙非常狹窄,在這類場景下,其人形機器人的上半身可以實現360度旋轉,因此在需要面對面作業的工位之間,能夠快速無縫切換,但普通機器人則需要掉頭才能轉換作業方向。
“人形機器人的核心優勢在于柔性化程度更高。”上述負責人認為,單臂機器人作業時如果需要切換操作,必須先停下當前工作,完成手部工具的整體更換,效率較低;而人形機器人有兩只“手臂”,類似人類雙手分工配合,一只手用“吸附工具”拿住盒子時,另一只手可以單獨更換成“抓取工具”去拿其他物品,無需停下當前動作。
智元機器人今年設置了300㎡展臺,展出了靈犀X2、遠征A2、精靈G1、遠征A2-W和四足機器人D1Ultra。其中,精靈G1在現場打工進行包裹分揀,遠征A2-W則忙著拆垛周轉箱,二者均是在工業場景上的演示。
除打架子鼓外,智平方也展示了機器人在工業場景下的落地。在工業演示區,AlphaBot展示了其“全域全身”的碼垛搬箱技能,在展區里準確抓起箱子,將它們穩穩碼放到托盤上。
“在今年下半年,誰能讓機器人在多個場景、多項任務中持續提供服務,誰就能在核心賽道中占據領先地位。這類通用型機器人需要大量多場景、多樣化的數據,同時也需要通過多樣場景來牽引硬件的迭代與研發。”智平方創始人兼CEO郭彥東表示。
“百模大戰”結束?
和人形機器人相反,今年參展的大模型企業少了。根據官方數據,去年有近百個大模型集中展出,今年則有40余款大模型亮相。甚至,“AI六小虎”中,零一萬物、百川智能兩家缺席。不過,7月22日,零一萬物剛剛在北京舉行了一場發布會,發布萬智企業大模型一站式平臺;百川智能也豪賭B端,持續押注AI醫療。
時代財經注意到,在今年WAIC展出的AI模型廠商中,有不少選擇與終端合作,尋求落地的應用場景。
例如,MiniMax今年展出了多個AI+硬件,包括智慧家居、穿戴設備、智能座艙、智能音響、智能耳機及交互設備,以及文旅、電商、辦公、教育、游戲、醫療、金融等領域應用。“今年我們展出的AI+硬件比去年更多。”公司相關負責人向時代財經表示。
階躍星辰也聚焦智能終端Agent的方向,重點布局汽車、手機、IoT設備等關鍵應用場景。“我們在汽車、手機領域都與相關品牌的旗艦產品展開了合作。”以汽車為例,階躍星辰展臺的工作人員向時代財經表示,搭載了階躍星辰多模態大模型的吉利銀河M9,是行業內端到端語音大模型首次實現量產上車。
據階躍星辰透露,超50%頭部國產手機品牌已經在智能終端Agent方面和公司開展深度合作。
前述工作人員告訴時代財經,“終端應用”是公司本次展示的核心。“以往無論是大模型研發,還是B端、C端合作,行業更傾向于關注模型發布、榜單排名或開源情況;而現在,大家更在意‘模型是否好用’。”他表示。
“模型是否好用”也是月之暗面所堅持的,其展臺并沒有太多關于AI大模型應用產品的介紹,相關負責人稱,“除了提升大模型能力本身,我們不受其他外部噪音的影響。”
就在不久前的7月11日,月之暗面時隔半年推出新一代基座模型KimiK2,這是一款具備更強代碼能力、更擅長通用Agent任務的MoE架構基礎模型,模型自身就集成了自主決策和執行任務的能力,能夠作為智能體解決復雜任務。
今年,WAIC上縮減模型廠商,是否意味著“百模大戰”已告一段落?
“AI領域一定會有多個玩家持續存在。”MiniMax創始人、CEO閆俊杰在WAIC的主論壇上表示。他提到,目前用到的所有模型都依賴對齊,對齊目標不一樣使得不同的模型擁有各自的特點,并且長期存在;同時,近半年AI系統已從單模型轉換為多Agent系統,單一模型的優勢在這樣一個多Agent系統里逐漸變弱;此外,過去半年許多非常智能的系統都不是大公司所擁有,而隨著開源模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也在不斷逼近最好的閉源模型。
“如果有一天AGI實現了,其過程一定是由做AI的公司們和他們的用戶一起來實現,并且這個AGI應該屬于多家AI公司和它的廣泛用戶,而不是只屬于單個組織某家公司。”閆俊杰說。
WAIC剛剛開始,或許幾年的“百模大戰”打出了一個初步的結果,來與不來WAIC或許不意味著是否退場,可能只是入局者不一樣的選擇。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