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2 21:51 來源:中醫中藥 閱讀量:15953
藥理作用
水楊甙有退熱作用。水楊甙與稀鹽酸或硫酸共煮可水解為水楊甙元及葡萄糖。水楊甙可作苦味劑(局部作用于胃),吸收后部分變為水楊酸(解熱止痛),隨即很快水解。由于水楊甙轉變為水楊酸之程度不恒定,故臨床上不能用前者代替后者。水楊甙元4-10%濃度可作局部麻醉用,幾乎無毒。
功能主治
祛風利濕;消腫止痛。主風濕骨痛;風腫瘙癢;黃疸;淋濁;乳癰;疔瘡;牙痛;湯火燙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煎水洗、酒煮或炒熱溫熨。
各家論述
1.《唐本草》:枝皮主痰熱淋疾;可為浴湯,洗風腫瘙癢;酒煮含,主齒痛。
2.《綱目》:煎服,治黃疸白濁酒煮,熨諸痛腫,去風,止痛消腫。
摘錄
《中華本草》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