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07-17 19:07 來源:中新網 閱讀量:16119
最近,社交平臺傳出“防曬口罩越戴越黑”的說法,看似理由充足:盛夏用防曬口罩、“臉基尼”、防曬衣等“全副武裝”,會導致皮膚表面升溫,達到42℃這一熱應激溫度,使黑色素細胞活性提高,皮膚被“熱黑”。根據相關博主的說法,深色的防曬口罩、防曬衣等吸熱率更高,所以“熱黑”概率更大。
--> |
真是這樣的嗎?
皮膚正常溫度達不到42℃
上海辟謠平臺向多名專業人士求證,均被告知“防曬口罩越戴越黑”的說法不準確。上海某三甲醫院皮膚科醫生分析,該說法存在兩個漏洞。
其一,“42℃的熱應激導致黑色素細胞活性提高”的說法規避了對應的條件。瞬間、短暫的42℃不會導致黑色素細胞活化,長時間才可能產生熱應激。但就人體而言,在正常情況下,皮膚不會出現長時間保持42℃這一“高溫”。
人體具有良好的體溫調節能力,平時測量體溫主要測口腔、直腸等核心溫度,正常體溫在37℃左右,而皮膚表面的溫度在33℃到35℃之間。如果環境溫度升高,正常人都會出汗,從而降低皮膚表面的溫度。所以,即便在高溫日、戴口罩的情況下,正常人的皮膚溫度也在35℃到36℃之間,達不到42℃。
“感覺熱,不一定是皮膚真的熱。如果一定要說有人皮膚溫度達到42℃,那么最擔心的不是他是否被‘熱黑’,而是要盡快救治——他應該已經嚴重中暑,喪失了體溫調節能力。”該醫生補充。
其二,佩戴或穿著防曬服飾引起的環境升溫對皮膚造成的影響,遠小于紫外線對黑色素細胞的刺激。
雖然佩戴口罩、穿防曬衣等可能會讓體感更熱,但它們的防護作用有目共睹。在陽光直射下,使用防曬口罩、防曬衣乃至普通衣物進行防護,是必要且科學的做法。此外,考慮到舒適度,消費者可以選擇輕薄、透氣的產品。
別把皮膚炎癥當“熱黑”
那么,為什么有消費者曬出對比照片,表示自己真的因為佩戴防曬口罩等被“熱黑”了呢?
“不一定是‘熱黑’,也可能是防曬服飾本身不防曬、敏感肌爆發變暗沉、皮膚出現炎癥狀態等情況。”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皮膚科主治醫師唐教清表示。
“防曬服飾不防曬”比較好理解。雖然大部分織物對紫外線有一定的阻擋作用,但與具有防曬功能的特殊面料相比,防曬效果有差異。如果面料纖維較為松散,或者服飾因過度拉伸造成纖維之間空隙變大,也會影響防曬效果。
面部和防曬口罩之間的摩擦、戴面罩帶來的捂熱、汗水難以蒸發的刺激,則可能誘發敏感性皮膚的炎癥狀態。唐教清提醒:“如果你戴了防曬口罩后,不僅覺得臉變‘黑’了,還又癢又痛,那可能不是曬黑,而是皮膚過度敏感出現了炎癥。”
此外,還要注意“紡織品接觸性皮炎”這一病癥。這是穿著或接觸某種織物引發的皮膚病變,也就是織物過敏。過敏源頭可能是特定纖維,更常見的是紡織品中添加的物質。
防曬面料不是“智商稅”
另一個受關注的話題是:防曬服飾比普通服飾更防曬嗎?以口罩為例,很多網友問:醫用外科口罩可以防曬嗎?
記者做了一個簡單的實驗:分別用紫外線燈隔著防曬口罩、醫用外科口罩、防曬衣、普通衣物,照射紫外線感應卡。結果,防曬口罩和防曬衣的防曬效果比較明顯,紫外線感應卡基本沒有變色;醫用外科口罩和普通衣物的防曬效果一般,紫外線感應卡顯著變色。
“從實驗可以看出,不同材質的防曬效果確實有差異。防曬面料不是‘智商稅’,在生產過程中,通過在纖維上包裹防曬涂層、織入防曬纖維等,都能比普通織物增加防曬效果,有效阻擋或吸收紫外線。”功能面料研發員肖鋒介紹,“在實際使用時,消費者還要注意服飾設計、舒適度和使用習慣。”
比如,有的消費者覺得醫用外科口罩防曬效果一般,但可以用N95口罩。但與防曬口罩相比,N95口罩不僅不夠透氣,而且覆蓋區域有限,不一定能滿足所有消費者的需求。而采用普通織物制作的口罩,或許透氣,但只能起到物理遮擋作用,防曬效果也不理想。
肖鋒表示,對追求防曬效果的消費者而言,建議選擇“亮證”的防曬服飾。根據國家標準GB/T 18830-2009《紡織品防紫外線性能的評定》,只有當衣服的UPF值大于40、UVA值(長波紫外線)的透過率小于5%時,才能稱為防紫外線產品,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所以正規防曬服飾的產品標簽上會有GB/T 18830-2009這一標準號,以及“UPF 40+”或“UPF 50+”的標志。
此外,防曬服飾有使用壽命。其面料中的防曬涂層或特殊纖維經多次洗滌后會磨損、脫落,從而影響防曬效果。在潮濕環境中,防曬涂層和防曬纖維的效果也會降低。所以,不建議經常洗滌防曬衣物,以免破壞防曬纖維,降低防曬性能。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