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04-15 08:44 來源:中國廣告網 閱讀量:13473 會員投稿
許敏視角下:A級車領域增程技術應用陷入困境,怎樣尋求突破?
在 2025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上海交通大學汽車工程研究院院長許敏對增程式電動汽車技術展開了深入分析。
許敏院長對比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趨勢后指出,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以純電動、插混和增程為主,與日本、歐洲、美國的市場結構有所不同。在國內,增程式電動汽車近年來發展迅猛,吸引眾多新勢力和傳統主機廠布局。然而,當下增程式技術主要集中應用于大中型豪華車,在 10 萬 - 15 萬的 A 級車市場鮮少涉及。這主要源于 A 級市場對成本十分敏感,而現有的增程式車型大多采用大電池加大發動機的配置,成本居高不下,難以滿足該市場對性價比的要求。
在國際上,像雪佛蘭 Volt、寶馬 i3、日產 e - POWER 等車型,多采用小電池、小發動機的配置,且銷量不錯。許敏院長認為,中國增程式汽車在動力系統配置上存在成本優化的空間。例如特斯拉,若采用 40 度電搭配 10kW 增程器,成本可降低 11000 元;若使用 18kW 增程器并將電池降至 20kWh,成本能降低近 2 萬元。理想汽車現有的方案同樣有優化的可能,調整發動機和電池配置后,成本可降低 1500 元。而且在實際使用中,增程器并非時刻都需要大功率運行,多數工況下,較小功率的增程器搭配適宜容量的電池就能滿足需求,這意味著當前增程式汽車在成本控制方面潛力巨大。
在技術創新方面,許敏院長介紹了上海交通大學研發的水平對置兩缸增程專用發動機。該發動機的研發始于 2007 年,最初嘗試的兩沖程水平對置樣機由于油耗和排放問題未能成功。2018 年,四沖程兩缸發動機取得突破,現已準備量產。這款發動機優勢顯著:其一,成本大幅降低,相較于常用的直列四缸直噴增壓發動機,成本降至其三分之一。通過采用新的智能制造工藝,摒棄傳統鑄造和機加工,實現全自動化裝配;不運用缸內直噴、渦輪增壓等先進技術;以塑料機身替代金屬機身等方式達成。其二,油電轉化效率高,熱效率達 40%。其三,實現無感增程,通過水平對置活塞布置、無缸心距雙活塞布局以及發動機與電機聯調等技術,有效抵消振動和噪音,塑料機身也減少了燃燒噪音的輻射。在燃燒技術上,該發動機采用加溫代替加壓的創新方式,使燃油在噴孔內產生氣泡,實現 50% 以上氣化,減少噴油,達到與缸內直噴相同的效果,且無碳煙排放。在控制方面,利用 AI 技術讓發動機在幾種常見工況間自動學習切換,無需復雜的控制策略和大量標定試驗,降低了成本和開發時間。
許敏院長強調,在競爭激烈的當下,成本是關鍵因素。上海交通大學的研究成果在追求技術創新的同時,格外注重成本控制,為增程式電動汽車技術的發展提供了一條極具價值的創新路徑,有望推動行業在成本優化和技術提升方面實現新突破。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