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08-07 19:02 來源:證券之星 閱讀量:13169
券商中國記者獲悉,近日,中證協正就《證券行業信息系統穩定性保障體系標準》(下稱《標準》)向行業征求意見。
此舉旨在推動證券公司加強網絡與信息系統安全穩定運行保障體系和能力建設,提高資本市場系統穩定性水平。據悉,這一文件的編制工作在2023年底就已啟動。
系統運行仍存不少問題
證券市場交易連續性要求高,集中交易、手機證券、投資交易等交易系統若出現異常,將直接影響投資者權益與市場秩序。近年來,隨著云計算、分布式架構等技術的廣泛應用,系統架構復雜度顯著提升,傳統運維模式已難以應對新型風險挑戰,亟需建立主動的、數智化的穩定性保障體系。
當前,證券公司在系統穩定性管理方面已積累一定實踐經驗,如建立變更管控、故障應急、應急演練、監控告警機制等,但隨著分布式架構、微服務等技術的深度應用,系統架構復雜度呈指數級提升,傳統被動運維模式已難以適應業務需求。
比如,穩定性保障未將架構韌性設計嵌入系統開發階段,以及系統可運維性涉及的監控、日志、自動化等能力不足,導致運行期風險防控成本高。
運行期風險感知仍以“事后響應”為主,缺乏基于數據驅動的主動風險挖掘能力,難以提前規避潛在隱患。故障應急以個別專家經驗為主,缺乏以數據驅動的人機協同的應急指揮作戰能力,應急效率有待提升。
數智化技術應用深度不足,智能監控、自動化處置等能力尚未全面覆蓋核心場景,導致異常響應效率與業務實時性要求存在差距。
提出“三位一體”保障體系
此次中證協制定《標準》,旨在融合行業證券公司在穩定性保障體系的最佳實踐,為行業提供可落地的穩定性保障框架,推動全行業技術能力的數智化、規范化與協同化發展。
《標準》立足證券行業實際需求,結合頭部機構的最佳實踐,提煉可復制、可落地的技術方案與管理流程,同時預留彈性空間,適應不同規模機構的差異化需求。此外,《標準》融合智能運維、可觀測性等前沿技術,將 AI 算法、大數據分析、大模型等能力嵌入穩定性管理流程,建立數據驅動的穩定性保障工作模式,以及可量化的穩定性水平的度量體系。
《標準》提出了“三位一體”的穩定性保障體系框架,包括組織保障,明確穩定性保障的組織架構、人員能力要求(崗位勝任力模型、培訓機制)及目標管理(SLI/SLO 量化指標、復盤優化)。
制度保障方面,涵蓋辦法規范、技術標準、操作規程及時序任務,形成全流程制度閉環,確保管理要求可落地、可追溯。
過程保障方面,聚焦穩定性架構管理、可觀測管理、監控告警、故障管理等10大核心過程,每個過程包含機制保障、關鍵活動及評價要素。
據悉,《標準》在編寫過程中有接近20家同業專家參與編寫,內容聚焦在系統的穩定性保障核心價值,引導行業推動運維左移來提升架構韌性與可運維性非功能性需求,通過數字化手段重塑現有運維保障場景,提升主動防御的保障能力。同時,建立可度量的穩定性評價要素,如“故障監控發現率”“自動化發布率”“恢復能力達標率”等量化指標,并通過常態化評估與復盤,形成“監控-評估-優化”的閉環改進機制。
券商中國記者了解到,在數字化轉型加速推進的背景下,證券行業信息系統的穩定性已成為保障金融市場安全運行的核心基礎。《金融科技發展規劃》《證券期貨業科技發展“十四五” 規劃》《證券公司網絡和信息安全三年提升計劃(2023-2025)》等政策文件均強調,需強化金融機構信息系統的穩定性保障能力,防范系統性風險,提升系統技術韌性。
校對:李凌鋒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