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8-22 03:32 來源:人民網 閱讀量:14854
編者按
人民健康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礎,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追求。長期以來,我國廣大醫務人員弘揚“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精神,護佑著14億多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
8月19日,我們迎來了第七個中國醫師節。中央宣傳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向全社會公開發布了2024年“最美醫生”。他們是朱蘭、姜楠、陳靜、翁心華、余家軍、林麗珠、鄧桂芳、李伯藩、侯新琳、毛里夏里甫·哈帕10位個人和活躍在全國各地的老年護理團隊。
他們敬佑生命,甘于奉獻,為人民健康服務。有的致力于推動醫學科技創新,長期奮戰在醫學科研第一線;有的專注于發揮中醫藥防病治病獨特優勢,積極促進中醫藥傳承發展;有的投身于婦女兒童健康事業,以精湛的醫術、優質的服務增進婦女兒童健康福祉;有的傾情于老年護理工作,全心全意關愛照護老年患者……
今天,我們特邀幾位“最美醫生”講述他們修醫德、行仁術的日常以及與患者共同戰勝疾病的感人故事、溫暖瞬間。
做醫生是一種幸福 可以用雙手守護生命
講述人: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主任、主任醫師 朱蘭
長期以來,尿失禁、盆腔器官脫垂等婦科盆底疾病嚴重影響著女性的生活質量,給她們帶來了身心雙重痛苦。
作為我國女性盆底疾病診治研究的開拓者之一,我通過改良手術技術、降低手術費用,讓這些難言之隱變得可防可治,大大改善了我國女性患者的晚年生活質量。
1998年,我作為訪問學者到澳大利亞學習。出發前,導師郎景和院士找我談話,希望我能在澳洲關注盆底專業,把前沿技術帶回國內。
懷揣著“當醫生就是為了解決患者的問題。只要患者需要,我就愿意”的想法,學成回國后,我踏上了推動國內盆底領域發展之路。
我帶領團隊對我國5萬名中老年女性開展了尿失禁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一半以上的女性受到不同程度尿失禁的困擾。當時,無張力經陰道尿道中段吊帶術是治療壓力性尿失禁的首選術式,但手術操作時有非直視的盲穿操作,易帶來膀胱穿孔、出血等風險。
如果將生理鹽水注入盆底間隙形成“水墊”呢?實踐證明,這樣可以有效降低盲區誤傷的風險,大大提高手術的安全性。隨后,由我首創的TVT手術水墊注射策略被納入國際抗尿失禁手術操作步驟。
盆腔器官脫垂是中老年婦女的常見病,加用網片套盒的全盆底重建手術是國際公認的治療重度脫垂的有效術式,但高昂的進口耗材,讓部分患者望而卻步。結合亞洲人種骨盆較小等解剖特點,我對高值進口網片耗材進行“量身定制”,充分利用“邊角余料”,結合自主研發的穿刺針,成功改良盆底重建術。
這一改良,不僅大幅降低了手術費用,還讓手術成功率保持在國際先進水平。“協和式盆底重建術”得到廣泛認可,在全國逾百家醫院及新加坡、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推廣應用,幫助上萬名女性擺脫了盆腔器官脫垂的困擾。
經過十余年的不懈努力,我帶領團隊在2700多家醫療機構建立起從篩查、診治到質控的中國盆底疾病三級防治網絡,制定了中國盆底康復規范團體標準,發布了中國的盆底臨床指南和專家共識。
作為協和婦產科學系主任和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分會候任主任委員,我還牽頭制定“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標準”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內容和標準”,讓規范化培訓有據可依、做實做細;結合臨床經驗與國內外前沿醫學進展,主編了十余部國家級教材;組織實施全國婦產科專業基地骨干師資培訓工作,培訓全國學員萬余人次……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在我看來,醫生必須跟進國內外最前沿的診療方法,不斷更新知識,進行總結和思考,保持前沿水平。這是醫務工作者一輩子應遵循的準則。
扎根臨床數十年,我始終覺得,做醫生是一種幸福的選擇,可以用自己的雙手,守護最獨特的生命。為醫學事業奮斗一生,是我的追求、我的熱愛、我的幸運。
守島25年,只為護佑鄉親健康
講述人:安徽六安金寨縣麻埠鎮齊山村海島衛生站站長、執業助理醫師 余家軍
金寨縣響洪甸水庫,方圓1400多平方公里,山水相連,碧波萬頃。在庫區深處,藏著一座座美麗的島嶼,憑借舟楫往來,交通很不方便。我的家就在其中一座小島上。
20世紀50年代,因修建梅山水庫和響洪甸水庫,不少村民搬離庫區,少部分村民故土難離,還有200多人住在響洪甸水庫的海島組。隨著年輕人陸續外出打工,還有老幼百余人生活在島上。
25年前,我放棄城里的發展機會,回到家鄉當一名村醫,以船為家,為村民們送醫問診。
剛回到島上那會兒,父親確診直腸癌。一天夜里,父親犯病,需要送醫院,可家里只有一艘木筏,劃到岸邊就花了3個多小時。臨終前,父親拉著我的手說:“軍子,咱們這里缺醫少藥,你學過醫,留下來吧。”我眼含淚水,點頭答應了。
我把一條漁船改造成簡易診所,正式建立海島衛生站。
海島衛生站周圍的人們幾乎都曾找我看過病。遇到陰雨風雪天氣,我和妻子不僅幫助病人治病,還為他們燒茶做飯。村民們感慨:“軍子的診所,是我們溫暖的家啊。”
這些年,村民的日子越來越好。海島衛生站那艘曾經的小小漁船,也在政府的幫助下“上了岸”——結實的水泥墻可以遮風擋雨,先進的醫療器械和常用的藥品,一應俱全,診療常見病完全不在話下。
只要島上有人,我就會一直留下來。
甘做群眾健康的“守門人”
講述人:廣西欽州欽北區小董鎮中心衛生院總護士長、副主任護師 鄧桂芳
“鄧護士,您來啦!”每當我穿梭于鄉野村頭,總會聽到這樣熱絡的招呼聲,讓我心頭暖暖的。
1997年,從衛校畢業后,我就一頭扎進大山深處的衛生院——小董鎮中心衛生院。從一名普通護士成長為護士長、鄉村醫生辦公室主任、護理部總護士長,憑著對護理事業的熱愛與執著,我從工作中總結出一套工作規程和經驗,帶領團隊為患者提供更為優質的護理服務。
在板城鎮那香衛生院工作期間,衛生院收治了一位意識障礙患者。患者在我們的悉心照顧下很快出院了,我依然放心不下,經常利用休息時間去患者家里協助家屬,為患者做清潔護理。
還有一次查房的時候,我發現一名褥瘡患者,患者疼痛難忍、暴躁不安。我主動上前,握住老人的雙手輕聲安慰,并準備藥物器械,連續兩三個小時為他做完清瘡處理后才下班……像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
也許,有人覺得護理患者又累又苦,可我覺得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每當走在鄉村小道上,看著留守在農村的孤寡老人和兒童,我心里就一個想法,那就是幫助父老鄉親們實現“小病不出門”的愿望。我是農村長大的孩子,了解農村,希望多為當地的鄉親們服務。
2015年,我擔任了鄉村醫生辦公室主任。為了提升醫療服務能力,我一次次組織動員鄉村醫生參加培訓,利用節假日找機會到先進單位學習取經。短短幾年,16個村衛生室的業務用房、設備、人員素質就大變樣:50多名鄉村醫生的醫療水平不斷提升,6000多老年人、2000多糖尿病病人、4000多高血壓患者都有了自己的檔案,約10萬常住人口享有了更好的就醫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
“現在的村衛生室比以前好多了,一般的常見病在家門口就解決了,降壓藥等常用藥在村衛生室就能夠買得到。”每每聽到這樣的話,我心里別提多高興了。
在未來的日子里,我會不忘初心,與全國560多萬護理工作者一道,練就過硬本領,甘做群眾健康的“守門人”。
只要還干得動,就會一直做下去
講述人:云南大理賓川縣中醫醫院名譽院長、副主任醫師 李伯藩
我自幼隨祖父母學醫,1958年到賓川縣牛井聯合診所工作時,才剛滿18歲。1963年,我被組織派到最偏僻的特困山區拉烏彝族鄉,做了那里的第一位醫生。
在大山深處,我走村串寨、行醫救人,建起拉烏衛生院,把青春歲月奉獻給當地的百姓。
中醫藥學是我國的瑰寶。在家父李子寬的影響下,我自幼熱愛中醫、學習中醫。1977年,我被選送到云南中醫研究班深造,潛心研讀中醫經典名著,打下了深厚的中醫功底。
1982年,我擔任賓川縣中醫醫院院長,開始了醫院的創辦歷程。醫院剛掛牌時,僅有十幾名職工,十多間簡易小平房。即便如此,我們硬是把縣中醫醫院發展成為一家集中醫醫療、預防、保健和康復為一體的技術指導中心。
多年來,我培養中醫學生100多名。對待徒弟,我要求非常嚴格,我經常跟他們說,“病人就是老師,很多疑難雜癥都是通過病人才能認知的”。有時,為了一個罕見病例,我會和徒弟們查遍國內外相關論文。我家里有個柜子,里面裝的全是這些年積攢的疑難雜癥的相關材料。我還要求徒弟們練就一手好字,因為藥方不只是給醫生看的,更是要讓病人拿出去能順利抓到藥。
我堅持清清白白行醫,平平凡凡為人,善待每位患者。雖然獲得不少表彰獎勵,可我認為我只是做了一名醫者該做的事。
我已經84歲了,越發覺得晚年時光珍貴,想盡己所能,治療更多病人。在學生們幫助下,我還學會了用網絡進行輔助診療。
只要我還干得動,我就會一直做下去。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