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07-06 23:09 來源:證券之星 閱讀量:5923
重要牌照苦等無果,券商參公大集合接連“易主”
券商參公大集合產品如今正加速處置,部分機構選擇“不再等待”。近期,多家券商密集發布旗下參公大集合產品的處置計劃。其中,將管理人變更為公募基金公司,并將產品注冊為公募基金,已成為主流選擇。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券商資管參公改造大集合產品的數量為167只,資產規模合計3570.32億元。目前僅有14家券商或資管子公司持有公募牌照。
對于未獲公募牌照的券商資管而言,產品到期后只能選擇清盤、延期或轉移管理人。業內人士認為,券商資管將產品移交至同一股東旗下的基金公司,雖有些無奈,但也是穩妥之舉,能夠最大程度保持產品的存續運作。
密集申請“易主”
券商參公大集合改造進入收官階段,多家券商資管選擇將產品轉移至同一股東旗下基金公司管理。
6月28日,國投證券旗下國證資管宣布擬將旗下3只參公大集合產品轉移至安信基金管理。國投證券是安信基金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為33.95%。
同日,中金公司宣布,旗下2只大集合產品的存續截止日由2025年6月30日延長至2025年11月30日,且推動將產品管理人變更為中金基金。
批量變更大集合管理人的還有廣發證券資管和中信證券資管。今年5月初,廣發證券資管申請將旗下5只產品轉移至廣發基金名下;今年1月,中信證券資管將旗下17只參公大集合計劃申請轉移給華夏基金管理,4月又申請轉移了2只。截至目前,中信證券資管已將旗下全部19只參公大集合計劃申請轉移給華夏基金。
“大集合產品清退與持牌轉型已成定局,隨著到期日臨近,券商可選擇范圍會越來越小。”某券商資管人士表示,今年監管部門對大集合產品延期的批準更加審慎,這也意味著各家資管機構需要盡快確定最終的處置方案。
上海一位券商資管人士表示,相較于清盤或延期的方案,將管理人變更為同屬一個股東體系的基金公司具有多重優勢。對于券商而言,這可以解決資管產品轉型的難題,避免因清盤帶來的規模流失或延期引發的投資者疑慮,從而維護客戶信任;對于同一股東旗下基金公司而言,也有利于其產品規模的提升。
券商資管獲批公募牌照難
當前,大集合公募化改造的核心路徑有三種:一是券商或資管子公司擁有公募牌照,將大集合產品轉為公募基金產品;二是對于無公募資格的企業,鼓勵將產品管理人移交給其參股、控股公募;三是對不符合條件的產品進行清盤或轉為私募。
對于券商資管來說,能申請到公募牌照通常是最優選擇。此前,不少券商資管通過不斷延長存續期的方式,為申請公募牌照爭取時間。但改造期限將至,牌照落地卻遙遙無期。
記者梳理發現,自2023年招商證券資管和興證資管獲批開展公募業務資格至今,再無券商獲批公募牌照。截至目前,獲批開展公募基金管理業務的券商及資管子公司有14家,還在排隊審批的券商資管子公司有4家,分別是廣發資管、光證資管、國證資管和國金資管。
業內人士認為,未獲批公募牌照的券商資管子公司,仍可以通過明確自身定位、提升主動管理能力、拓展業務范圍、加強業務協同、創新業務模式、提升品牌建設等多方面措施,實現突圍和持續發展。
對于持有公募牌照的券商而言,面對與百余家公募基金、萬余只產品的同臺競爭,亟需找到差異化路徑。華泰證券資管表示,未來將持續強化“投資資管+投行資管”核心競爭力建設,深度挖掘海內外優質資產,大力提升投資管理、資產配置和產品創設能力。
招商證券資管表示,將以發展主動管理能力為核心,繼續夯實私募固收業務基本盤,重點培育非貨公募業務,并發力私募FOF、客需定制、保證金理財、特色權益、ABS五大特色產品,把公司打造成為有券商特色、公私募并舉發展的穩健型券商資管機構。
編輯:張潔
校對:紀元
制作:小茉
審核:許聞
版權聲明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