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07-07 11:24 來源:投資界 閱讀量:5259
曾經被年輕人追捧的日咖夜酒,如今不香了?
在杭州、成都、貴州等地,本該生意紅火的旺季,不少店鋪卻都掛出轉讓信息。
我了解到,有人投入50多萬,苦撐一年仍未盈利;有的聽勸不停整改,還是沒生意;更多門店撤下酒單,回歸純咖啡老本行。
從現象級走紅到轉型收縮,日咖夜酒正在發生什么?
一批日咖夜酒,開始關店了
“白天清醒,晚上微醺”,近幾年,日咖夜酒以“早C晚A”的概念迅速走紅,一時成為飲品行業的“流量擔當”,吸引了大量創業者入局。
然而,隨著市場逐漸飽和、消費者新鮮感消退,這一模式正經歷大浪淘沙的考驗。
投資50萬,一年沒看到盈利
2023年年底,重慶的陳琳和兩位合伙人湊齊50萬元啟動資金,在重慶江北區商業街,開了一家融合咖啡與創意調酒的復合門店。
“當時網上熱度很高,覺得這是穩賺不賠的生意”,陳琳表示,剛好有個合伙人有經營咖啡店的經驗,大家合計在咖啡基礎上加酒吧,一份房租賺兩份錢。
產品走精品路線,咖啡定價15~40元,晚上供應雞尾酒,價格在35~70元。
開業后,門店并未如預期般火爆,反而成了整條街的“背景板”。“同一條街上的咖啡店每天流水是我們的兩倍,而酒吧時段客流更少,有時候一晚上只有兩三桌。”陳琳表示。
撐到第四個月時,團隊已萌生退意。“每天睜眼就是成本壓力,房租、人工……但放棄又覺得不甘心,畢竟投入了全部積蓄。”
陳琳說,夏季來臨時,他們決定再拼一把。“想著天氣熱了,夜生活需求會起來,結果只是勉強保本。”今年2月,她們下定決心關了這家店。
堅持一年,還是回歸咖啡
陳琳的案例并非個例。一位浙江的網友在社交平臺發帖稱:“日咖夜酒咖啡吧終于還是‘倒閉了’”,他經營的SISILI Cafe Bar僅堅持了一年。
回顧創業經歷,他坦言*的問題是產品太多卻缺乏亮點。“沒有一個類目出挑,本來很有品質的咖啡,淹沒在其他產品里,沒有占據消費者的咖啡必選項。”
如今,他決定砍掉多余品類,重新裝修門店,專注做咖啡。
不停調整,還是沒生意
和上面兩個案例不同,廣州的Cerberus日咖夜酒仍在堅持調整。今年4月,店主在社交平臺發文求助:“聽勸,還是沒生意。”
他透露,此前已經根據顧客反饋重新調整了燈光氛圍,并簡化了吧臺裝飾,但效果依然不理想。在這條筆記中,他誠懇征集新建議,并表示一定聽勸!
評論區很快涌入近百條評論,有人說“桌子不行”,有人評價“椅子難受,換成軟的”,還有人建議他買點植物裝飾一下,要在大自然的環境中喝酒……
也有網友直言:“別聽大家的了,越折騰越浪費錢,這個模式就沒見幾個成功的,考慮一下止損吧。”
憑借解壓輕松的社交氛圍,“日咖夜酒”曾長期霸屏社交平臺。
相關話題在小紅書的瀏覽量達1.4億次,在抖音近3億。從一線城市到縣城,“早C晚A”的門店招牌隨處可見,不僅創業者扎堆涌入,就連星巴克、Tims天好咖啡、Seesaw Coffee、M Stand等連鎖品牌也紛紛布局。
但如今,在杭州、成都、貴州等地,本該是消費旺季,不少日咖夜酒店鋪卻悄然掛出轉讓信息。頭部品牌的嘗試,也大多停留在概念店或區域試點階段,擴張遠低預期。
線上線下冰火兩重天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真相?
表面熱鬧,其實兩頭都抓不牢
看起來消費熱情高漲,為什么開店之后,生意反而一般呢?我與很多經營者溝通后,發現了幾個問題:
1、兩者的空間體驗很難兼容,“白天不懂夜的黑”
咖啡更多講究“第三空間”的松弛感,酒吧追求“夜間社交”的沉浸感。
所以大多數咖啡館會在燈光和軟裝上用更多的暖色調,營造明亮通透的安靜環境;而酒吧則偏愛暗調燈光和金屬質感,強調情緒釋放與社交張力。
一位空間設計師表示:“這就像白天和黑夜需要不同的濾鏡,不能簡單粗暴地疊加。”
有消費者反饋說:“如果一家店白天是咖啡館,晚上變酒吧,我晚上*不會去,白天把空間都看透了,晚上哪還有新鮮感。”
“做日咖夜酒不是簡單的加兩臺冰箱,放幾組精釀,就可以賣酒了。”一位從業者表示,不是所有咖啡店都能做好日咖夜酒,如果定位不清晰,既要又要,結果一定會兩頭不討好。
2、“產品線鋪得太開,反而讓消費者記不住”
一位資深咖啡從業者坦言,當咖啡不夠專業,酒水又缺乏特色,顧客自然找不到選擇的理由。
上述SISILI Cafe Bar主理人在復盤時,也提到這一點,如果產品太多就會缺乏亮點,很難占據消費者的必選項。
不少網友直言:“放著大把的精品咖啡店不去,誰會去賣酒的地方點咖啡”“對于咖啡愛好者來說,這種店給人的感覺就是不專業”。
看著熱鬧,其實兩頭都抓不牢,盲目跟風下低估“雙品類運營的復雜度”,才是壓垮很多中小玩家的關鍵。
3、消費者為“獵奇”而來,流量放大的是偽需求
很多創業者入局的原因,是社交平臺上消費者對“日咖夜酒”的討論很熱烈。
然而,流量背后,真實需求卻并不如想象中那么旺盛。
“我們高峰時晚上可以接待100多位顧客,現在日常不到20人。”一位日咖夜酒店主透露,“社交平臺帶來的都是‘快門顧客’,拍完照就走,根本不會二次消費。”
消費者的真實反饋是:“去一次發朋友圈就夠了,客單價這么高,誰會天天去。”
這種現象屢見不鮮,當大部分消費者為獵奇而來,而非為真正的需求買單,部分門店終將淪為“一次性生意”的犧牲品。
“做兩個品類,操十倍的心”
隨著咖啡競爭日益激烈,“咖啡+”一度成為品牌的破局稻草。
咖啡+茶飲、咖啡+餐食、咖啡+書店、咖啡+健身、咖啡+服裝、咖啡+拍照……“萬物皆可加咖啡”的本質是多滿足一種需求,多一份收入,讓自己活下去。
日咖夜酒受到追捧主要在于,增加一個品類,能多賣一份錢;延長營業時間,提高空間的運營效率。但從當下的市場反饋來看,這一模式對創業者而言更多是一場博弈。
我們看到,至今這個賽道沒有跑出規模化品牌。頭部連鎖玩家的試水也比較謹慎,市場缺乏標桿品牌的示范效應。
很多從業者也意識到,這個模式絕非簡單“咖啡+酒”的物理疊加,而是供應鏈、場景、經營能力的全面重構。
“做兩個品類,操十倍的心”,正如一位已閉店老板的感慨,從門店設計、人員技能,到物料庫存,每個環節都在成倍放大管理難度。
不過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簡單地認定“日咖夜酒”這個模式不好,只是這門生意賺錢的門檻比很多人想象的高很多。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